有什么中药方子可以治疗脾虚和去湿气?

湿,万病之源。当体内湿气严重时,我们就会头晕头重,脸上油腻,四肢困重,腰酸无力,关节肿胀,浑身发懒不想动,只想躺着;经常感觉消化不良,吃一点东西就会腹胀,小便不利,大便发软不成型,每次都好像排不干净等;

同时水湿凝聚会化成痰,因此我们还会有咳嗽咳痰,痰多的好像吐不完一样,堵在嗓子里上不去下不来的感觉,伸出舌头一看,舌苔又白又腻,可能两边还有齿痕……如果你有上述症状,那就需要祛湿了!而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,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,于是开出一个方子,成为祛湿的鼻祖方,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。它就是《苓桂术甘汤》,出自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。

组成:茯苓12g,桂枝(去皮)9g,白术、甘草(炙)各6g。

用法: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为啥说它是千古第一祛湿方呢?因为在这个方子里,医圣张仲景巧妙地运用了3个祛湿方法,从根上断绝了湿气。1、利湿–茯苓 利湿,又称利水、利尿,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,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小便排出去。有人会问,平时吃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可以祛湿了吗?没错,红豆薏米是利水利湿的食物,刚开始吃还有点效果,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。这是因为利水利湿的药材多数是寒凉的,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,反而会加重湿气。所以,在《苓桂术甘汤》中就没有用到红豆薏米了,而是用了平和不伤脾胃的茯苓。茯苓味道甘淡,归心脾肾三经,主要功效便是利水渗湿直接从根源上切断了痰饮的生成。它的优点就在于它在祛湿过程中还能保护我们的脾胃。可以治疗我们痰饮而导致的胸闷,咳嗽、身体困倦等症状。

2、渗湿–桂枝 渗湿,就是像我们平时出汗一样,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,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。但有的人心气不足,心阳衰微,怎么也不出汗,就算到了酷暑,人家都汗流浃背了,他就是不出汗。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,老不出汗,湿气怎么去掉呢?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了。《苓桂术甘汤》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,解表渗湿。桂枝,温阳行水,化气利水。和茯苓搭配可加强温阳行水的功效。主要治疗我们身体上由阳虚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脚冰凉,水肿,胸闷等症状。而且桂枝制阳光,它能给身体带来阳气,是能够让人感到暖烘烘的一味药,原本因为嗜食寒凉而阴寒内盛的脾胃在阳气的温暖下,也得以苏醒过来。

3、燥湿–白术 燥湿,就是像我们平时烤东西一样,借助温补的药材把湿的东西给烤干。打个比方,如果我们把湿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,毛巾的湿气是不是会被蒸发掉?这就是燥湿了。那谁来燥湿呢?《苓桂术甘汤》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。阅读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疑问,燥湿祛湿都是治标,怎么才是治本呢?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。否则你一边排湿,另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,那岂不是白费力气了?《黄帝内经》中有言:“诸湿肿满皆属于脾”,说明湿邪之源在脾,若要切断湿气之源,首先要将脾胃养好。而且,在中医五行里,脾属土,能克水。因此,要想从根本上去湿,首先得好好健脾,这就要用到白术了。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,我们说水湿聚积成痰,脾虚运化水液失常就会产生水湿。白术和茯苓同用会加强健脾,祛湿的功效,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同时它还可以治疗脾虚引起食欲不振,流口水等症状。

最后,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,简单4味药,健脾祛湿,从根上断绝湿气 茯苓利湿,从脾胃往下走,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;桂枝渗湿,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,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;白术燥湿,从脾胃往上走,升发清阳,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,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。

最后加入炙甘草,稳固脾胃,调和这些药物,让它们发挥更好的药效。四味药一起用不仅可以消散痰饮,还能输布津液,健脾利水,除掉体内湿气。当然,要想完全去掉所有的湿气,日常生活还得多运动,运动可以纾解压力、活络身体器官运作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