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文?
论语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 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 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 朱熹 余尝谓: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;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;有识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 译文及注释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 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。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,学习不觉得满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 我曾经说:读书讲究“三到”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。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;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,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,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 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见识,第三要有恒心。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;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,像河伯观海,井底之蛙观天,这都是没有见识的;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。有志、有识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 注释 敏:聪明。 好:喜好。 耻:以……为耻。 知:通“智”,聪明,智慧。 厌:满足。 诲:教导。 谓:说。 漫浪:随随便便。 急:要紧。 盖:在句首,发语词。 士人:泛指知识阶层。 恒:恒心。 下流:下等,劣等。 断:副词,表示绝对、一定。
二、古人谈读书课文翻译?
译文
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,学习不觉得满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我并非生来就有知识的人,只是爱好古代文化,勤勉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罢了。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,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。我曾经整天不吃,整晚不睡,去想问题,但是并没有益处,这样还是不如去学习啊。
我曾经说:读书讲究“三到”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。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;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,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,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
注释
敏:聪明。
好:喜好。
耻:以……为耻。
知:通“智”,聪明,智慧。
厌:满足。
诲:教导。
谓:说。
漫浪:随随便便。
急:要紧,重要。
盖:在句首,发语词。
士人:泛指知识阶层。
恒:恒心。
下流:下等,劣等。
断:副词,表示绝对、一定。
三、谈学习,议论文?
“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”。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,激励多少有志之士,潜心书海,发奋攻读,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。在现实生活中,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,证明了它的正确性。可是,今天却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太艰苦了,应该把“苦”字改为“乐”字、“巧”字,即“学海无涯乐作舟”、“学海无涯巧作舟”。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恰当的,是非常有害的。 ‘
“苦作舟”为什么不能改成“乐作舟”?学习既然是一艰苦劳动,靠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,怎能把学习当作一种娱乐,一种游戏来对待呢?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有趣的事、愉快的事,那也只有在“辛苦”、“刻苦”、“苦学”之后,取得了进步,取得了成绩,才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。
“苦作舟”为什么不能改成“巧作舟”呢?学习既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,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,当然不能有取巧的想法。有人说“巧”是指科学的学习方法。学习当然少不了科学的方法,但有了科学的方法,就可以不下气力,不下功夫学习吗?有了好的办法,仍需要刻苦学习,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。试想,仅仅有了好的办法,而不去刻苦学习,能行吗?
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,都离不开这个“苦”字。
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被马克思称为“超群的小说家”。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?据记载,他在20多年里,一直辛辛苦苦、夜以继日地工作,每天连续写作16小时以上,只睡三、四小时。这不是够苦了吗!他的巨大成就,是用“刻苦”换来的。
中国女排姑娘们风趣地说:“苦是一副灵丹妙药。我们要强大起来,就得每天吃这副药。它虽然苦,却苦尽甜来。花,将在汗水中绽放。”这话说得何等好呀!我们说,任何成功,任何成绩的取得,都离不开一个“苦”字,都是用汗水换来的。
综上所述,我们认为应该把“学海无涯苦作舟”永远作为我们的座右铭,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刻苦学习,勤奋学习,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。
四、论文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哪些?
论文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有: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、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,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、短句或句子,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
五、纸上谈兵的全文翻译?
原文
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即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!”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。”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将。”王曰:“何以?”对曰: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;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向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,王所赐金帛,归藏于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何如其父?父子异心,愿王勿遣。”王曰:“母置之,吾已决矣。”括母因曰:“王终遣之,即如有不称,妾得无随坐乎?”王许诺。
赵括既代廉颇,悉更约束,易置军吏。秦将白起闻之,纵奇兵,佯败走,而绝其粮道,分断其军为二,士卒离心。四十余日,军饿,赵括出锐卒自搏战,秦军射杀赵括。括军败,数十万之众遂降秦,秦悉坑之。 (选自《史记》)
译文:
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,谈论兵事,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。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,赵奢都难不倒他,但是并不称赞他。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,赵奢曰∶“打仗,是生死攸关的地方,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。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,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,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。”
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,全部变更了军法,轻率的`任用军官。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,指挥奇兵,假装打败撤退,而断绝赵军的粮道,把赵军一分为二,赵军士气不能统一。被困四十多天,赵军非常饥饿,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,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。
赵括的军队大败,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,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。
启示:
一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。
二、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,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。
三、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。
四、光说不练,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,成功者源之生活
六、古人谈读书(二)的翻译文?
古人谈读书(二)余尝谓: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,眼到,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这段话的翻译文是:我曾经说过:读书有三到,就是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思不在读书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,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,就只是随意的诵读,那么一定无法记住,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紧要。心既然已经到了,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?
七、《退庵论文》翻译?
译文: 所有的工匠制作器物,必定要经过多次转换(改变形态)才能最终做成。
我辈作文,也必须经多次删改润色,才能成为文章,这道理是一样的。听说欧阳文忠公作《昼锦堂记》,原稿开头两句是“仕宦至将相,富贵归故乡”,多次改订,最后乃才添两“而”字。(即改为“仕宦而至将相,富贵而归故乡”);作《醉翁亭记》,原稿起处有数十字。(欧阳修将原稿)粘贴在卧室内,(反复推敲修改),到后来只得“环滁皆山也”五字。他平生作文章,都是如此。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的(情况)。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,必定粘稿于壁,每天常看,动辄删去十余字。到实在没有可以删除时,这才定稿给人看。这都是后辈学人所应当仿效的啊。注释: 昼锦堂记:欧阳修给韩琦建造的昼锦堂写的一篇文章。滁州,地名,在安徽。又一则 文字只凭自己(主观写来是难于成功的,必定要依靠好友帮忙删削。用从前曹子建的说法是:“世上人著述,不可能没有问题,我经常喜欢别人评论我的诗文,有不好之处,立马修改之。”白乐天的说法是:“但凡人们写文章,私下总会自我欣赏,不忍心给给予删节剪裁,(这就)有可能出毛病在冗繁赘多。这中间的美丑,可能又不自知。必须要结交着公正、有鉴赏能力、不放过(文章)任何缺点的朋友(数人),讨论而删节,然后再(衡量)繁简是否恰当,取其间中合理的。”这两位都是在文章上有很高造诣的,他们尚且这样说,(哪我们晚辈)学者还不应该深思吗?
八、论文摘要翻译?
论文摘要(Abstract)的翻译是论文写作中必不可少但比较简单的一项,可借助谷歌翻译来查专业的词汇,然后再进行逐句的修改。需要帮助的话可以私信我。
九、军事论文纸上谈兵的意思?
赵括按书上的兵法照搬,不顾实际兵情,。
十、关于“为什么要谈创业”的论文?
时代形势所逼。经济影响,创业有会成就感。无形中会增强欣信心